為傳承紅色基因,不斷汲取奮進力量,堅定革命信仰,4月2日上午,華山國際教育集團四大片區的各位領導在董事長任永敏的帶領下前往婁山關進行紅色革命教育傳承。
婁山關,又稱太平關,地處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其山勢險峻,海拔1576米,峰頂巨石林立,宛若千萬只刀劍刺向天際,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遵義會議前后,婁山關曾經發生了兩次戰役。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首奪攻占遵義。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證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根據地”,中央軍委決定派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奪取婁山關,搶占桐梓縣,鞏固遵義周邊防線,徹底剿滅逃跑的敵人。
1月9日,紅四團團長耿飚和政委楊成武率領部隊趕到婁山關腳下。沖鋒號一響,戰士們就像脫韁的野馬,奮勇沖向山頂。山頂上的敵人為國民黨軍候之擔的部隊,依仗山頂處的有利地形和武器裝備的優勢,作最后的抵抗。
沖在最前面的紅軍戰士,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了敵人的子彈,在后面的進攻爭取了有利的時機。山下的紅軍不斷接近山頂,很快就攻占了婁山關,與敵人展開了面對面的肉搏戰。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戰斗,紅軍殲滅敵軍兩個團,抓獲俘虜上百人。
婁山關首戰告捷,為保衛遵義革命中心區的安全和黨中央在遵義召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5年2月,紅軍與國民黨軍在婁山關再次交戰,殲滅8個團,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史稱“遵義大捷”。
各位領導首先抵達婁山關實景演出場地,觀看婁山關實景演出。
婁山關實景演出是以婁山關戰斗歷史為藍本,在婁山關戰斗真實環境中,用寫實的藝術手法,真槍實彈再現1935年婁山關戰斗硝煙彌漫的戰爭場面。整場演出近1個小時,動用200多支當年使用過的真槍及火炮,子彈500余發,炮彈100余發,300多人演出陣容,還有每位歷史偉人的運籌帷幄,都給現場觀眾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沖擊,讓大家仿佛回到當年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
結束婁山關實景演出觀看后,領導們沿著曲折蜿蜒的山路而上,到達婁山關最高峰——西風臺。在西風臺上,有一組銅像,默默“描述”著戰爭勝利后, 戰士們歡呼、軍民友好和諧相處的情景,受到感染的董事長組織參觀的各位領導用飽滿的激情集體朗誦了《憶秦娥•婁山關》。
在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陳列館,一幅幅歷史圖片、一件件遺留實物、一行行解說文字,生動描繪了紅軍英勇鏖戰婁山關的壯烈情景。
踏足此地,每時每刻,每一眼,都激勵著我們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